关灯
护眼
    陈瑞文是前朝太子这件事,褚思裘幼时初次见到他的时候就知道了。

    事实上他所在的褚家一直都是旧朝梁朝的拥卫之臣,合安末年梁帝病逝,留下一道遗诏让年幼的太子李睿继位为帝。

    可未曾想到,年仅八岁的的太子李睿在登基前夕突然也“因病薨逝”,身为大将军的崔固一直在西北拥兵自重权势滔天,竟然冒着天下之大不讳公然在西北自立为帝。

    后面竟在太子病逝举朝哗然之际率西北铁军一路长驱直上进入西京,大梁兵将竟无一人可阻挡他,崔固为人性格暴虐,一路上西北军烧杀抢掠,罪行昭著罄竹难书。

    崔固入主皇城后,改国号为裕,是年年号改为顺平,称为顺平元年。

    顺平元年,崔固开始肃清朝野,他在皇城各地设有暗探用来监督京官及百姓言行,稍有冒犯他的言语出现都会被他的暗探记录下来上呈。

    一人有罪,连坐全家。顺平头几年京中菜市口是终日不歇的砍头之声,以及那长久不散的血肉腥臭之味。

    崔固□□固然可恶,可纵观整个朝野,竟无一人再敢有议论之语。

    所以在镇远侯陈赣带着年仅八岁的太子李睿踏进褚家的时候,一个辅佐旧主,复兴大梁的艰难任务就落在了整个褚家和褚思裘的头上。

    初见,已经改名陈瑞文的太子李睿坐在父亲常座的位置上,明明比他大不了多少,却是十分的成熟冷静,面上是不苟言笑的冷漠。

    褚思裘和父亲跪在地上,称呼他为:“太子殿下。”

    父亲是文人风骨,一生忠心大梁,得知梁太子未死,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他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老老实实跪在地上,只求这位太子不要注意到自己,只是天不遂人愿。

    他低着头看见一双黑色的鞋子停在自己的面前,陈瑞文问他:“你是叫褚思裘是吗?”

    褚思裘答:“是。”

    陈瑞文竟然笑出声,先是扶褚瞻起身,再是扶着他起来,他对褚瞻说:“我知道褚大人的忠心,只是如今崔固权势坚不可摧,不是你我微薄之力就可以抗衡的。”

    他又扭过身看着褚思裘,明明两个人身高差不多,可莫名的对上他的眼神他就不自觉的畏缩。

    那样的眼神,他永远不会忘记。

    一个小孩子,拥有那样富有洞察力的锐利眼神,对上他视线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相信他所说的话。

    他听见陈瑞文对他说:“潜龙在渊终有龙吟之日,思裘,你说是吗。”

    褚思裘看着他露出的笑意,不自觉地点点头。

    从那天起,褚思裘一直跟在陈瑞文的身边,看着他运筹帷幄的才智,拉拢那些对梁朝还有忠心的旧臣,挑拨崔固何其下属的关系。

    也瞧见了他的狠辣果决,对于那些如墙头草的奸恶小人予以斩草除根。

    褚思裘也真正信服了陈瑞文,二人的关系也更进一步从君臣变成了好友,至少褚思裘是这么认为的。

    这次他跟着陈瑞文来见兰州刺史吴必贵,他站在陈瑞文的后面,并不显眼,他知道今天对于陈瑞文至关重要。

    吴必贵是合安五年的探花,和林参清是同一批科举的士子,只是如今他是兰州刺史,一州之长,而林参清却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其中差别,令人唏嘘。

    陈瑞文是借着林参清的名义来见吴必贵的,吴必贵在书房会见他,坐在凳子上淡淡道:“你是陈赣的庶子?”

    眼神中是陈瑞文见怪不怪的不屑和厌恶,自古以来,庶子地位就是极为卑贱的,小家小户的都是拿庶子庶女当奴才使唤,世家贵族们虽不做这种事,可也好不了多少。

    只有陈赣是个例外,吴必贵听西京来的同僚说,陈赣十分疼爱庶子,对庶子的喜欢甚至超过了嫡子陈麟。

    果真是粗陋武人出身,不懂礼法,不分嫡庶,吴必贵对这类人一向是瞧不上的。

    而此时他的语气就十分不好,要不是顾念着林参清的情分,他见都不想见,随便让个奴才打发他出去。

    陈瑞文神情不变,只是笑道:“正是小侄。”

    吴必贵叩着乌木桌面,看见陈瑞文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有些眼熟,总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忍下心头突然涌上的敬畏感。

    好生奇怪,区区一个庶子,却有一种却给人让人不得不臣服的威严。

    他问:“林参清让你过来干什么?”

    “世叔让我带一句话。”

    吴必贵疑惑,“带什么话?”

    陈瑞文步步逼近,眼神锐利的看着吴必贵,高大的身子站到面前,隔着一张书桌,空间似乎都逼仄了很多。

    “合安五年,金殿之下,可还记得的君子之约?”

    吴必贵失手打翻了一旁的茶盏,他惊慌失措的对上陈瑞文的视线,刻入骨髓的记忆猛地被翻出。

    顿时心头一震!

    不自觉讷讷呆道:“陛下”

    合安五年,状元郎和探花郎跪在金殿之下,殿上坐的的是大梁的有史以来最为贤明的君主,虽已沉疴旧疾缠身,可还是撑着气力和二位新贵温声而谈。

    “五年之内,力使大梁黎民人人有米可果腹,有衣能御寒。”

    吴必贵和林参清互相都看了一眼对方,两个人的眼睛里是希望,是一番想要大展拳脚为君主效力,为百姓献身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