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呵呵呵,道长如果想看,随时来我苗疆,随时来随时有哦?”蓝水月捂着嘴巴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说道。

    清风眼中闪过一抹期待的神色,看着向自己走来的苗疆五仙教的教主蓝水月,十分殷勤的把她拉到了自己旁边的椅子上,说道:“来来来,坐这里,坐这里,给我详细说说,详细说说,怎么个随时去随时有。”

    “我说清风,能不能先说正事?”陈友谅在旁边敲了敲桌子,“我们把蓝教主请来可不是满足你的色心的。”

    清风无所谓的摆摆手,说道:“哎呀,没关系啦,都一样,都一样,你有你们的正事,我有我的正事,对于一统天下这种小事我没兴趣。”

    蓝水月又咯咯咯的笑了几声,边转头朝陈友谅说道:“陈大哥,这次由刘先生所传授的五毒大阵,我们苗军已经训练好了,随时可以奔赴战场接受检验。

    我可以保证,就算因此大阵对付怯薛军也不成问题,保证可以把他们杀的片甲不留。”

    陈友谅一拍桌子,说道:“好!那我们反元的第一仗就拿怯薛军开刀,用他们的头颅祭我们西南盟的军旗。”

    “等等等……”清风突然把手一举,开口阻止道,“我们为什么放着这么多肉不吃,上来就要啃一块最硬的骨头?就为了扬我军威?

    没必要吧,这得死多少人呀?我们能不能让别人把骨头给啃了,我们只吃里面的骨髓呀?”

    陈友谅说道:“我们也想,那我问你,这天下有谁愿意去啃这块硬骨头?我们还要去吃骨髓?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

    “有呀!”清风摸着下巴,眼神里闪过了一丝奸诈的神情。

    “哦?说来听听,要是在理,记你一功!”陈友谅见清风露出如此表情,不知道他又有了什么鬼主意。

    “离开大都前,汝阳王被铁锅皇帝召回了京师,夺了兵权,所以作为汝阳王府的供奉,我替赵敏出了个主意,叫作养寇自保……”清风慢条斯理的说道。

    “所以,如果我们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汝阳王的对手脱脱的话,以他的性格,为了汝阳王不会东山再起,一定会建议皇帝陛下把怯薛军调过去把这个寇给灭了。

    于是我们就在旁边坐山观虎斗,敲骨吸髓喽?”刘伯温听到一半就已经明白了清风的意图,于是接过话题说道。

    “聪明!”清风双手一拍,冲刘伯温竖起了大拇哥,说道:“跟聪明人在一起,就是省事。”

    刘伯温抚须微笑,对于清风的夸奖照单全收。

    “那这个寇……这个冤大头,你们打算让谁去做?”陈友谅看着这一大一小两头狐狸问道。

    清风和刘伯温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的说道:“朱元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朱元章是以南统北,从南往北打很难。为何会这样?

    我们知道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北伐是诸葛亮北伐,从领土扩大方面讲基本上没什么成效。

    东吴的诸葛恪北伐也是失败的。

    到了东晋,祖逖北伐因为时运不济、朝中排挤最终失败。

    桓温北伐因为偶然因素失败告吹。

    北伐难,南征易,成为一个难解的历史怪题。

    至于南宋……呵呵哒。

    如果说古代是这样,是因为北方产马南方不产马,南方地形地势易攻难守,那么进入热兵器时代呢?

    孙中山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王朝是借助袁世凯的野心。

    如果袁世凯忠于清廷,恐怕辛亥革命没那么容易成功。

    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又以失败告终。

    北伐容易败,似乎是历史冥冥之中的一种规律。

    那朱元章为何能违反常例,自南向北统一天下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所谓的自北向南亦或是自南向北,都是按照现代对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为标准的,。

    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中原,今天的HEN省。

    中原随着中华文明的茁壮成长,一步步向外蚕食,中原地区也在慢慢的扩张,但无论如何扩张,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是在中原。

    古往今来,我国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对天下的争夺更是被称为“逐鹿中原”,如此,自然不会存在自南向北的统一。

    唐宋之后,江南鱼米之乡被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的人们开发出来,但南方多土族,土客之间,语言、文化、习俗多有不容,民族矛盾成为了统一的大难题。

    明白了对于所谓南北统一的划分,才可以真正去解析朱元章为什么能成为封建帝王中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天下的人了。

    第一点,朱元章能够自南向北统一,根本原因要追朔到宋朝。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于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重建南宋朝廷,两次迁都,最终定都于临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

    此次迁都将大量的政治资源与文化底蕴带到了南方,形成了一次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迁移,这给原本上层建筑一片荒芜的南方带来了新的生机,富饶的土地,政治中心的转移。

    宋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都给了南方无数发展的机会,再加上北方的与中原的失陷,元朝末年反抗军的发展大多都集中在南方,无论是朱元章、陈友谅亦或者张士诚,这些人的反抗军基本上都位于南方,可以说,宋朝的南迁为自南向北的统一做好了完美的铺垫。

    再加上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大规模的向南迁徙。南方人口剧增,为其经济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北方人先进的种植技术,要传到了南方,所以对南方的农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当时的手工业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士黄道婆,她努力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从技术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强大,所以能够有足够的金钱养兵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