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省南北高速公路是江南省“两纵三横”交通网中的“一纵”,去年八月开始启动征地拆迁工作,计划在今年九月底开工。 按照规划,长约十公里的省南北高速公路古郡段需拆迁房屋10多万平方米,需迁坟1500多座,难度极大,须知,“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二十四孝”故事深入人心,迁移这么多坟,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真做不了这些工作,宛如古代卖笑为生的风尘女子,没有两把刷子的以后都成不了鸨母。

    去年八月,古郡县党政领导联席会在落实这个项目的包联领导时,颇费周折。对这个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的艰难,石丽花早有预感,决定把这个项目推给别人。没想到,讨论到这个项目的包联领导时,仿佛石丽花的自私思想如流感一样传染给别人,每个人都像被绝世武林高手点了哑穴,大家都一声不吭,看样子,大家都认为这个项目像祥林嫂一样会给人带来霉运。看到有些冷场,石丽花轻咳了两声,清了一下嗓子,说:“陈县长,这个交通项目,市里是由冷春波市长包联的,我看还是按老规矩,县里对应市里的做法,由你包联吧!”石丽花提到的“老规矩”,其实是官场规则,即这件工作在上一级中是哪个领导包联的,下一级就由对应上级领导的人包联。陈一久也不是省油的灯,深知这个项目的征地拆迁会无比艰难,于是他以自己面上工作多为由,欲把这个项目转包给其他县领导,被石丽花拒绝了,她对陈一久说:“就算由其他县领导包联这个项目,若做不好,第一个被追责的还是你,还是由你这个能力出色的县长包联吧。”陈一久只得点头应允。被石丽花硬塞了一个项目,陈一久就像古时被父母包办婚姻的男人,对被迫娶到的女人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心里颇有情绪,于是陈一久忽然心生一计,在会上吹捧石丽花项目工作能力出色,胜红皮革扩建项目的包联工作非石书记包联才能胜任,石丽花被人戴了高帽,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自己摘下这顶帽子,只得顺水推舟包联了这个同样棘手的项目,没料到在胜红皮革扩建项目中,农民强烈抗拒征地拆迁,一年来工作毫无进展,县里多次被上级批评,弄得石丽花灰头土脸,悔不当初——若是当年不顾一切扔掉陈一久塞过来的高帽就好了,幸而昨天她已把这个烫手红薯成功甩给了县委副书记阳先。

    陈一久的基层工作经验在高速公路古郡段征地拆迁项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下令县政府办、县编办把征地范围内的所有领县财政工资的在编在职人员找出来,抽调这些人与其他领导干部一起做各自亲戚的思想工作,若其亲戚拒绝在征地拆迁赔偿协议书中签字,在编人员一律不得回原单位上班,暂时停发其财政工资,直至其亲戚愿意签字才能上班、领工资。陈一久这招“株连九族”的措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经历一年的辛苦工作后,省南北高速公路古郡段只有途经南城镇黄朱村黄家岭的60多米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尽管陈一久试图通过“财色利诱”的方法“收买”黄家岭的老族长黄老头,然而最终失败,直到陈一久死去,仍没能啃下这根“硬骨头”。

    陈一久死后,轮到张世博来啃这根“硬骨头”。张世博自从昨天接下这个项目的包联任务后,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巨石。从老上级、市委常委、秘书长陶举向他透露的情况来看,市委方桐成书记对他的项目攻坚能力寄予厚望,亦在市委常委会上通过了相关的决定:古郡县县长人选要从古郡县现任领导中选拔产生,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项目攻坚能力和招商工作业绩。对于招商工作,张世博满怀信心,现在困扰他的是黄家岭的征地拆迁工作。也就是说,只要攻克了黄家岭的征地拆迁工作,张世博自信不会辜负市委方桐成书记、陶举秘书长的厚望!

    上午九时,迎着和熙的阳光,张世博带领县政府办主任祁理、县交通局局长凌圣兵、南城镇党委书记车大世、南城镇镇长罗军猛、县征地办副主任刑锋、秘书甘春潮、黄朱村支书朱越柳等人驱车来到黄家岭下,步行几分钟,就登上黄家岭。

    黄家岭名为“岭”,实际上只是一个海拔不足一百米的小丘陵,古郡县多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在海拔一百米以下。根据规划,省南北高速公路要从这个岭的北面穿过,需迁移15座坟。张世博看看这些将要被迁的坟,只有一座为灰沙坟,其余均为泥坟,所谓灰沙,是古代一种用粘土、石灰、沙子和糯米饭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建筑用料,凝固后像石头一样坚固。从物质上来说,迁移这些坟并不需要多少钱,按中郡市制定的迁坟标准,这些泥坟每座赔偿迁移费2000元左右,每座灰沙坟赔偿迁移费1万元左右,就算最后对这些“钉子坟”多赔偿十倍,也用不了多少钱。

    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人家不要钱!

    张世博一行正在现场视察,不一会,便看到一位身体健硕的老头率领十多名农民模样的人走过来,这些人脸色都不好,几乎每人都拿着农具,有的拿着扁担,有的拿着铁铲,还有的拿着铁锹。这些农民携带农具前来与县领导交锋,可谓是用心良苦,可进可退——“进”,即是关键时候可用农具威胁对方;“退”,若是被人质问,可用携带农具只为方便干农活为掩饰。

    这个老头年约七旬,头发胡子俱已花白,个子不高,大约也就一米六三左右,不过看上去精力充沛,双目炯炯有神。

    “别想在这里修路,要修路就绕道!”一声巨吼在张世博耳边响起,震得他差点耳鸣。

    “黄叔,你不用这么激动嘛!有话好好说!”南城镇镇长罗军猛好声好气地说。

    张世博心想:这个被称为“黄叔”的人,一定是黄家岭的族长黄老头了。

    黄老头大声说:“你们这帮人真是没事找事理,黄家岭旁边还有这么多荒坡,你们移过几十米就行了,老盯着我们的祖坟,以为我们黄家岭的人是软柿子吗?”

    县交通局局长凌圣兵给黄老头递过一根烟,黄老头没有接,凌圣兵说:“黄叔,黄家岭一面是水库,修不了路,另一面虽然有几十米宽的荒坡,但那儿地下埋着国防光缆,不能往哪儿修,而且高速公路若往那儿修,要拐一个大弯,很不安全!”

    县政府办主任祁理说:“就是嘛,高速公路是由省里的专家规划的,人家是按科学来规划设计的,我们只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