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朕必铭记诸位之功,亦不忘为汉家江山社稷,不辞劳苦、不惧生死之流血牺牲。故而,朕借大朝会之机,决定封赏天下,以抚军心、民心。”

    大宋第一阶段的北伐已经结束,并且取得了重大胜利,也达到了北伐伊始所制定的战略目标。

    于此时封赏文武百官、三军将士,意义非凡。同时,亦可为下一步宋军跨越长江、直取大都鼓舞士气。

    赵昺话音甫落,殿内殿外文臣武将皆目光熠熠,满怀期待。

    升官发财,人之所求,何时皆然。何况在封建王朝,这种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加官晋爵和赵昺的整顿吏治并不矛盾。

    陆秀夫、文天祥以及张世杰等人还算淡定,这些人早已经位极人臣,就算是封赏,也不会有太大的赏赐空间了。

    而那些中下级官员、将领们则表现的非常期待。

    “李公公,宣旨吧。”赵昺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不想过多耽误时间,直接对李邦宁说道。

    “臣,遵旨。”李邦宁道。

    此刻,李邦宁成为文武百官注视的焦点。

    但见,李邦宁走上前面,小心翼翼地打开手中早已经准备好了的圣旨。

    “自端平元年以来,蒙古背信弃义,撕毁和约,悍然入寇。六十五年来,我朝数以百万之军民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不畏生死,前赴后继,坚决抵抗蒙古、伪元的进攻。无数大宋英雄儿女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烈之歌……”

    圣旨很长,从宋理宗开始说起,一直说到赵昺即位以来,跨越时空整整六十五年之久。

    期间,杜杲、孟珙、余玠、王坚、张珏、李芾、李庭芝、姜才等等,一个个英雄人物被重点提及。

    为了表彰这些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们,赵昺特意在圣旨中一一追封为公爵或侯爵,并分别重新赐予谥号。

    圣旨中特别提到了江万载江家一门,这一幕令大殿之内的已经六十岁的江钲极为动容,其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

    第一份圣旨就这样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宣读完毕。

    紧接着,李邦宁又拿出第二封圣旨,如果说第一封圣旨是追忆英雄的话,那么这第二封圣旨便是对文武百官功绩的一种肯定和鼓舞。

    “封陆秀夫为忠国公,封陈吊眼为成国公,封苏景瞻为越国公,封谢洪永为昌国公,封江钲为护国公……”

    陆秀夫作为左丞相百官之首,圣旨中自然将其放在第一位。

    由于赵昺幼年时期先被封为信国公,故而这次封赏是没有信国公这个爵位的。

    文天祥早在赵昺刚刚登基之时便已经被册封为信国公,这一次的赵昺则趁这个机会把文天祥的信国公改封为文国公。

    至此,祥兴皇帝赵昺一朝再无信国公一说。

    张世杰的情况也类似,早年被封为越国公,这一次也被赵昺改为武国公。

    一文一武两位国公,足见赵昺对文天祥和张世杰的信任之深。当然,赵昺之所以如此,亦有个人情感因素,对这二人心存崇敬。

    其余将领论功行赏皆有赏赐,甚至连丁权都被封为高要伯……

    第二封圣旨宣读完毕,端坐在龙椅上的赵昺有点不淡定了,再一次想到是否应该给自己封个“威武大将军”的头衔……

    就如同明武宗那般……

    “忍住,憋住。”赵昺暗道。

    第三份圣旨才是最关键的,也可以称之为压轴大戏。

    “封文天祥、张世杰、陈吊眼、苏景瞻、谢洪永为五虎上将军!”就在赵昺有些走神的时候,李邦宁的声音再次响起。

    “五虎上将”在赵昺这个时代尚未问世,陈寿当年作《三国志》的时候,并没有提出五虎上将这个概念。

    但关、张、赵等人的生平事迹早已经流传甚广,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演变。

    到了元朝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中,首次提出“五虎上将”这个概念,也为明代《三国志通俗演义》提供了创作源泉。

    而赵昺只不过把这个光荣的称号提前拿出来使用罢了。而且赵昺也不会去尝试改变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这仅仅是宋朝的“五虎上将”罢了。

    而且,“五虎上将”只是一个称号,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涉及到官阶、品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