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从总装备处出来后,杨校长三人都是一脸看白痴的盯着姜余。

    他这是作死啊!

    这样的任务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

    杨校长走到他面前,用手捂着姜余的额头,一脸纳闷的说道。

    “没烧啊!脑子咋就坏了呢?”

    姜余嫌弃的把他手打开,非常不爽的说道。

    “还不是你?”

    “你自己非要报那么高上去,现在不就我来擦屁股吗?”

    杨校长顿时有些讪讪,有些底气不足的嘟囔道。

    “我还不是为了你,你这个没良心的。”

    “咱也是好人没好报。”

    ……

    也不知道他这句话是指谁?

    姜余不管他们了,直接上车准备走人。

    “老杨,你们三位坐后面的车,我先回去醒醒脑。”

    杨校长三人面面相觑,都没说话。

    “唉,可怜的娃呀。”

    回到厂里宿舍,先冲了个凉。

    这一次工程量太大,姜余必须捋顺一下。

    坐在办公桌前,他开始翻看那是军工厂的详细情况。

    这个才是真正的原始正本。

    里面的职工和资产记录都标注的明明白白。

    他一边看,一边用用笔在本子上比比划划。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挑战,容不得他分心。

    拿了军方这么多钱,又拿下这么多的企业,不尽点心确实说不过去了……

    一个小时后……

    姜余背靠座椅,嘴里时不时叼着一根香烟。

    他现在必须要破局,而破局的关键点就在于公司体质的变化和人员分配。

    军工厂的职工(除去45岁以上的)加上退伍官兵总共有三百二十五万七千人。

    除去工程师和高学历的青年,至少还有320万人。

    也就是说高学历的人才有至少5万人。

    先抛开这些高学历的人太算。

    剩余的320万人就必须要有劳动密集型的业务支撑,才能容得下。

    所以,大部分军工厂的营业主体必须要改变,要朝着更广阔的民用市场转变。

    能够容得下如此大规模人口的业务,无非就几种。

    其中就有基建,超市,纺织业,水果种植等等。

    基建和纺织业就业的人口已经很多,没必要掺一脚。

    超市倒还是可以操作一番。

    姜余去过洛杉矶,很清楚那里的超市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完全不同于国内现在的小打小闹。

    在那边动辄就是几万平米,而国内最大也就千来平米,大多数都是两三百平米的自选“商场”。

    华夏人口多的城市并不少,容纳上千家超过万平米大超市,应该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就算每个超市装修2000万人民币,那也才200亿人民币。

    平均每家超市200人,那就可以消化20万人。

    陈松在这一方面应该很有经验,可以在港岛找一批相关从业者,到全国各地先调研,寻找合适的店铺。

    真正的大头还是得放在振远护卫公司这里面。

    它本就是特殊类企业,还是带有行业垄断性质的那种。

    如果向其它行业扩张,就容易破坏市场游戏规则。

    其他的企业就会对振远护卫公司率先发难,群起而攻之,官方也不会坐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