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她又想这次去和州,说不定就是有人蓄意挑动,她看着他对他道:“太后只是想制衡你,背后却有人想让你们对立,甚至要置你于死地。实在太可恶。”
  “幸好我们都未动摇,未让他得逞。现在他已经漏出马脚,而且太后也有警觉,相信藏匿不了多久了。”
  “对,此等祸国殃民之人定逃不掉,定会要揪出来。”
  “嗯。”李祁銘对此也有信心。
  两人为了防止有心之人阻挡,分了四批行进。
  先锋队的十几人到达和州后,他们一个时辰后便到了和州。他后面三十多人的护卫队驻扎在城外十里处,等候李祁銘的指令。提前大部队几日进了和州。
  幸运的是中途没有遇到任何袭击。
  李祁銘一行十几人商人打扮顺利进城,进城看到的与想象中不同。
  街道脏乱,没有秩序。
  怎么会这样,康县是和州最大的县,山多风大少水,发展的算中等。
  但,就算是中等也不至于如此吧?
  他们带着这个疑惑看到了来迎接他们的人。
  来迎接他们的是四十多岁一身精瘦,头有点大的何将军。他此刻也按照李祁銘的意思佯装成商人的模样。
  何将军将他们接到租住的平民家中,立即向他汇报情况。
  说城主姜斯年已经以淮县为据点,占据了西边的八个城。
  他还说西边不管是物资还有人文,或者是居住环境都优于东边。地界也比东边宽。
  两人一听才知和州的情况已经到这个地步,演变比太后说的要严重。浑然忘记街道脏乱的事。
  两人决定按照计划秘密前往淮县旁边的康县衙门。
  康县的王县令五十几岁,胡子挺密。在两年前还是宁都县的主簿,主动申请来和州任职。他的师爷邹达来自庭州,当了二十年的秀才。
  李祁銘在路上就把两人的背景查的很清楚,对两人非常信任,所以一来落脚处就非常明确。
  他带着唐奕欢、何将军与两人齐聚后没有过多寒暄,拿出太后给他颁发的懿旨,表明太后已经放权给他治理。之后说这等乱况,他们要齐心合力,揪出作乱之人,凝聚民心,用心为他们建设,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商议过程中,他认同唐奕欢的意见。
  也就是推迟发布他们已经到来的消息,利用几天的时间了解周围城镇的民意,调查他们的吃喝住行,还有是走访学校和私塾。
  王县令派人去打探西边八城的民意,了解他们的经商的模式。
  何将军就向个县提议用最浓重的迎接仪式迎接坤亲王,借此试探各个府衙的态度。
  此后,他们分三路进行。
  在他们出发之前,不仅何将军跟他们说去走访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他们不爱洗澡,有些人身上有气味。王县令还非常贴心的给他们送来了捂口鼻的手帕。说他们有时受不了了就会捂住口鼻与他们交谈。
  两人这时复又想起初来时对康县的印象,点头道已经知晓。
  两人带上手帕,扮做从庭州过来卖酒的商人,先去了学校和私塾。
  还好,这些地方的气味还算好。
  他们假意有一个孩子需要上学,问他们学的是什么,先生怎么教。
  看过和问过后,发现他们都是按照太后的意思,学的是她指定的教材,内容并无反动或煽动。
  先生们兢兢业业,一边学习,一边欣赏,一边教书。乐在其中。
  唐奕欢又故意很担心的问其中一个辈分很高的先生,问他是否真的甘心舍弃之前的教材,用现行的。
  他察觉到她是在担心他会在上课时篡改内容,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他不恼也不怒,平和道:“之前读过的书必定是记得的。但是绝不会用仇恨或是自我的意识去教他们,毕竟以后孩子们是在生活在成国的这片土地,不能害了他们。”
  两人很震惊,李祁銘更是尊崇道:“先生深明大义,思虑深远,在下受教。”
  “这并没什么,很多人都这么想。现在的生活跟之前其实并没什么大的改变,而且十三城在一百年前曾属于成国。西源夺去,两年多前又将我们作为弃子求和,我们没有办法,只能顾着眼前的日子。”
  李祁銘想,这可能是姜斯年以及他幕后之人只笼络八城的原因。
  接着他们又顺势查探校舍附近的井。
  这时候他们便发现井的打理并不规范,未定期投消毒杀菌之药,四周稍显脏乱。
  这样的水他们敢喝吗?
  他们讶异。
  而且井上面好歹也要弄个遮挡,四周弄的整洁干净些才不会有问题吧。他们不爱干净的习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他们回去问了王县令,才知道康县在他们来之前一直缺水,所以一来就为他们解决用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