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回到叶府后, 林淮玉来不及去午休,就去书房模拟考乡试的第二场考试。

    乡试的第二场主要考经文五篇。其实就是考《五经》的内容, 当然不是《五经》里的死内容,而是以《五经》为主各出一题,一起进行考试。也就是写五篇以《五经》里的内容为主题的议论文。比如以《易经》出一题,题目是“君子以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考生们就要以这个为主题, 展开写一篇议论文。

    经文五篇,看起来不多,但是写起来却不少。虽然以《五经》里的内容为主题展开写议论文,但是也要结合当下的政治,也就是说考生们不能凭空想象写,也结合具体实际情况。  这就要求考生们不仅要熟知《五经》里的内容,也要了解朝廷的政策和民间的情况。

    乡试的出题官们出题也是结合现下的一些情况, 就比如说林淮玉现在做的乡试考卷。它是三年前的乡试考卷的真题,在经文五篇里就提到三年前北方大旱一事。考生们答题时, 就要结合北方大旱的一些情况而写。

    结合时下的情况而写, 也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写地非常有深度。这个深度,就看考生们的学问深度了。

    林淮玉对朝廷的一些政策和民间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了解这些情况比较简单方便, 毕竟他父亲林如海是官。不管是什么衙门, 都有自己的邸报。

    林如海身为巡盐御史, 又身为庆隆帝的心腹,他得到的情报都是第一手情报。在这方面,林淮玉要比其他学子们有优势。

    普通人家的学子们想要了解朝廷的一些政策和民间的情况都是从当地衙门公布的消息而得知。这样获取的讯息不仅晚,而且得到的也不是很全面。所以, 学子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除了讨论文学,就是讨论国家大事。

    虽然林淮玉没有参加上一次的乡试,但是他对三年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很了解,结合三年前的事情来写不难,难得是怎么写地有深度。顺便一提,三年前的乡试的考题是叶文赋出的,他是主出题官。

    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三年前的乡试是推后一年考得。原本上一届的乡试,应该在四年前举行,但是四年前很多地方发洪水,庆隆帝下令推迟一年举行乡试、会试、殿试。

    前几年,大庆朝很多地方真的是风不调雨不顺。四年前,很多地方发洪水。结果好不容易等洪水过去,第二年又有很多地方干旱。因为这两件事情,庆隆帝的名声受损。

    理亲王一派的人拿这两件事情在民间扇风点火,说是庆隆帝不仁,德行有亏,所以老天爷才会降下灾害。

    当时,关于庆隆帝不仁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差点逼得庆隆帝写下罪己书。好在最后在他的一些得力干将的帮助下,勉勉强强地让他平安度过这次危机。也正因为这件事情,庆隆帝恨极了理亲王一派人,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他们。

    或许是因为四年前的洪水和三年前的干旱,这几年大庆朝倒是很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地方再发生特大灾害。也正因为这几年的风调雨顺,之前庆隆帝被理亲王一派人诋毁的名声回转了不少。当然,这其中有叶文赋他们的功劳。

    话题扯远了,林淮玉开始闷头考试。

    等模拟考完乡试的第二场考试,林淮玉忽然觉得非常累。之前参加童试的三场考试,他不仅不觉得累,相反觉得非常轻松,毕竟他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睡觉,而考乡试,他明显地感觉到累。准确来说,感觉到吃力。

    叶文赋批阅他的考卷时,眉头越皱越深,表情也越来越凝重。林淮玉看到他义父这副模样,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等批阅完林淮玉的考卷,叶文赋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觉得你考得怎么样?”

    林淮玉垮下脸,苦巴巴地说道:“不怎么样。”

    “还是老问题,对《五经》理解地不够透彻。”叶文赋非常客观地说道,“你对《五经》理解的程度只有四五分。”

    从模拟考乡试的第一场考试,林淮玉就察觉到自己对四书五经理解地不深。

    “我知道。”

    叶文赋也不多说什么:“明天考第三场。”

    “好。”

    “现在赶快去洗洗去休息。”叶文赋看得出来林淮玉有些沮丧,抬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有我在,你还有救。”

    听到叶文赋这句话,林淮玉哭笑不得:“义父,您不要说得我好像病入膏肓一样。”

    叶文赋抬手轻轻地拍了下林淮玉的后脑勺,说道:“去睡你的觉,明天继续。”

    “义父,我先回房了。”

    林淮玉洗完澡后,躺在床上没一会儿就睡着了。考乡试真的太费脑子,太累了。

    翌日一早,叶文赋去宫里上朝,而林淮玉继续模拟考乡试。

    乡试的第三场考试,也就是最后一场考试考的是策问五道,考题的内容为经史、时务、政治。

    策问不管是在童试,还是在乡试,又或者在会试和殿试都是最难的。乡试考的策问,要比之前院试和府试考得策论难上一千倍,所以林淮玉需要考一整天。

    就在林淮玉在家里模拟考乡试的最后一场考试时,朝堂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有官员提出三年后的乡试应该提前一年,因为上一次和今年的都乡试推迟了一年。下一次的乡试不应该再推迟一年,应该以正常的时间开考。

    这个提议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很多大臣支持,毕竟说得对,但是也有不少大臣反对。

    朝堂上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两年后举办乡试、会试、殿试。另一派反对,觉得还是三年后举办比较好。

    大臣们争论半天也没有争出个结果来,庆隆帝被大臣们吵得头疼,懒得再听他们吵,就让全德海宣布早朝结束。

    早朝结束后,叶文赋、宋修文、太傅、殿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大臣被叫到御书房。

    庆隆帝把他们叫来,就是商议要不要在两年后举办乡试、会试和殿试。

    殿阁大学士说道:“其实秦大人说得有理,三年前的乡试和今年的都推迟了一年,下一次的乡试不应该再推迟一年,应该以正常的时间举办。”

    太傅赞成殿阁大学士的说法:“如果在三年后开考乡试,那么又推迟了一年,这不太好。”

    叶文赋想了想说:“不能这么算,三年后举办乡试并没有推迟。”

    宋修文附和道:“如果提前到两年后考是不是太急促了些,毕竟今年也要考乡试?”

    “并不急促,相反对学子们来说这是好事,毕竟不用再等三年参加下一次的乡试。”殿阁大学士言道,“因为上次的乡试推迟一年,导致今年的乡试也推迟了一年,这对学子们来说反而不好。”

    太傅忽然说道:“皇上,臣还有个提议。”

    “太傅请说。”

    “上次的乡试,不仅推迟了一年,还扩大了录取人数。那么,今年和下一次的乡试,应该减少录取人数。”

    殿阁大学士立马赞同太傅这个提议替,“上次乡试的录取人数扩招了两三百人,今年和下一次的乡试应该减少两三百人。”

    上次的乡试、会试、殿试之所以扩招录取人数,主要是朝廷为了补偿学子们晚一年参加科举考试。还有是因为洪水和干旱,朝廷这么做就是为了安抚人心。

    “皇上,下一次的乡试的考卷应该加大难度。”上次的乡试,为了扩招录取人数,考卷的难度并不是很难。太傅觉得下一次的乡试难度应该加大,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录取人数。

    庆隆帝觉得太傅的话很有道理,思索了一番说:“既然这样,下次的乡试、会试、殿试在两年后正常举办,减少录取人数,加大考卷难度。”

    “皇上英明。”

    庆隆帝看了看殿阁大学士和太傅:“下次轮到两位爱卿出题,两位爱卿可以准备了。”

    太傅和殿阁大学士:“是,皇上。”

    庆隆帝看向礼部尚书:“传令下去,下次的乡试、会试、殿试将在两年后正常举办。”

    “是,皇上。”

    接下来,庆隆帝跟几位大臣仔细地商议了下两年后的科举考试,直到午膳前才暂时告一段落。

    乡试、会试、殿试是科举考中最重要的三场考试,每次举办都要花费不少人力和财力。换句话来说,每次举办乡试、会试、殿试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而且一点错都不能出。不止如此,乡试、会试、殿试决不允许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

    为了显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皇帝有时候会亲自出题。庆隆帝登基后,每次都会在乡试、会试、殿试出题。

    暂时商议完两年后举办乡试等考试的事情后,叶文赋和宋修文结伴离开。

    “唉,两年……”叶文赋皱着眉头,神色忧愁,“两年的时间有些短了。”

    宋修文知道叶文赋在说什么,好奇地问道:“你不是在让淮哥儿考上一次的乡试的考卷么,他考得怎么样?”

    “勉强能上乙榜,而且是末尾。”

    宋修文一听这话,也顿时拧起眉头来,“这样的话,两年的时间就有些短了。”

    “三年的时间已经够紧紧巴巴的,现在突然要提前到两年后考,这……”叶文赋头疼了,在心里把秦大人骂了一通,好好地为什么要提出两年后举办乡试,三年后举办乡试有什么不好。

    “淮哥儿不是挺有灵性的么,说不定两年的时间够了。”

    “他是有灵性,但是读书也要沉淀,他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不够透彻,这就是沉淀不够。”叶文赋的语气有些沉重,“看来,我得改变计划,不然真的来不及。”

    宋修文忽然想到什么,神色变得有些严肃,“我们是不是不该在皇上面前说淮哥儿有机会考中六元?”突然提前到两年后考乡试,宋修文觉得这对林淮玉很不利。

    “就算我们不提,皇上就不会想了么。”叶文赋并不觉得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林淮玉有机会考中六元有什么不对,“两年的时间是有些不够,但是挤一挤也不是不可能。再者,淮哥儿那孩子也需要逼一逼。”

    “淮哥儿还需要逼一逼?”宋修文挑眉,“淮哥儿这孩子读书还不用功啊?”

    “我不是说他不用功,而是他在读书上面没有太强的功利心。”

    一般提到【功利心】就觉得是贬义词,觉得功利心太强不是好事,但是未必。【功利心】其实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地恰当,它就是一把利刃,会让人成长进步迅速。当然,如果运用地不恰当,它就是一把毁人刀。

    叶文赋认为在读书上面要有很强的“功利心”,比如说考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做官。为了做官有权利,就必须拼命读书,不惜一切代价要考中。而淮哥儿在读书上面并没有很强的“功利心”,他觉得考中就好,考不考第一名无关紧要。

    “淮哥儿这孩子有很大的潜力能考中六元,但是我们要是不逼他,他绝对考不中。”叶文赋对自己这个义子是非常了解的。

    “你刚刚说他勉强考中举人,两年的时间够让他考中解元吗?”宋修文继续说道,“下一次的乡试可是加大了难度,还减少了录取人数,我觉得淮哥儿考中大-三-元的可能性不大。”

    叶文赋咬了咬牙说:“我一定能让他考中!”

    “行吧,我们两个多花心心思教他。”

    叶文赋回到府里后,并没有立马告诉林淮玉,两年后考乡试一事,而是让他先把第三场考试考完。

    他和宋修文去书房看了一眼林淮玉的考试进度,随后就退了出来,商议接下来要怎么教导林淮玉。

    在上午林淮玉忙着模拟考乡试第三场考试的时候,贾琏和王熙凤把巧姐儿送到叶府。

    巧姐儿认了小黛玉为先生,小黛玉自然会好好教导她。除了教她读书写字外,还教她规矩礼仪。当然,教规矩礼仪不用她亲自教,有赵姑姑帮忙教导。

    小黛玉亲自给巧姐儿做了描红字帖。巧姐儿一上午都在描红写字。

    “小姐,该用午膳了。”

    小黛玉放下手中笔,开口问道:“哥哥呢?”

    “少爷还在书房考试,夫人刚刚派人给少爷送了午膳。”

    “一上午的时间,哥哥居然没有考好?”小黛玉十分吃惊,之前考童试的时候,哥哥都是上午考完,下午睡觉。她以为哥哥今天上午就能考完考乡最后一场考试,没想到并没有。“看来,乡试要比哥哥之前参加的院试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