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父亲母亲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引子——吉鸿昌

    a、我与父辈

    伟人也好,普通人也罢,凡是为其著书立传,都离不开生他养他的父母。古人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一个上数几代的农家子弟,更不能例外。

    那就从我的父辈开始讲起吧!

    父亲生于农历1934年10月5日,名叫梁仁成,姊妹10人。在姊妹们的排序上是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5个弟弟,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弟弟因患病后无钱医治很小就夭折了。爷爷梁子安和奶奶王氏拉扯着9个子女,在万恶的旧社会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领着孩子们以讨饭为生。

    爷爷的父亲名叫梁尚志,世代以农耕为生,艰辛度日。他和老奶奶生有两个儿子,即爷爷梁子安和二爷爷梁银安。由于家境贫寒,作为长子的爷爷梁子安在家守业,二爷爷梁银安只好带着二奶奶肩挑行李千里迢迢“闯关东”。他们一直走到靠近俄罗斯的黑龙江黑河,在那里安家落户,最后,客死他乡。

    父亲作为一家中的长子,不但一天学没上过,而且,在富家子弟坐在学堂读书识字的时候,他七、八岁就跟着大姑领着弟妹四处讨饭。父亲长到14岁,就到济南祖中的一个亲戚家“扛活”(用现在的话就是打工),除了能吃饱肚子外,还能有几块钱的工钱补贴家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那里还没有成年的父亲,学会了炸油条、做糕点等养生之技。1949年10月1日,在亿万人民的欢呼声中,受尽压迫、剥削的农民分到了久违的土地和耕牛,当家做了主人。这是翻身得解放的亿万贫苦大众的共同心声。他们立志改天换地、当家作主的热情从来没有如此高涨。在全国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父亲也回到了家乡积极投身到伟大的社会变革中。新中国刚刚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且,轰炸我国丹东地区,把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委□□率领下,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正当抗美援朝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际,1953年2月,年仅19岁的父亲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父亲作为增援的后续部队在经过简短的应急训练后,就开赴了朝鲜战场。在朝鲜,父亲和所在部队爬高山、趟冰河,饿了就吃几口炒面;渴了就吃几口雪。他们日夜兼程准时到达上级指定位置。他们顾不上一路劳累,抓紧一切时间修工事、挖战壕,人人摩拳擦掌,誓与美国鬼子大干一场,为祖国人民争光,为朝鲜的三千里江山谱写新的篇章。

    父亲所在的68野战军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参加了“金城战役“、“529高地进攻战斗”、“北汉江左岸进攻战斗”、“572高地进攻战斗”等战役战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在的团“奇袭白虎团”的英雄壮举。

    电影《奇袭白虎团》再现了这一精彩的战斗经过,银幕上侦察兵的光辉形象,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育才退休后,回到济南军区干休所休息。那时,我在山东省军区千佛山下的一个连职单位代理指导员。因为他是我从小崇拜的英雄,又是父亲老部队的,所以在一个“八一节”我请他为单位作了一场生动的传统报告。报告结束后,我们宴请这位父亲所在部队的英雄。席间,当他知道我还没找对象时,就高兴地对我说,他有一位老战友的女儿,在沈阳军区某野战医院当护士,据说长得很漂亮,给你介绍介绍如何?因为这位老战友老家是山东苍山县的,所以想为女儿在济南找个对象,以后好方便调回来。

    这当然是后话了,在这里暂且不表。

    父亲当兵的第26年后,我应征入伍。说起来,我当兵的46野战军与父亲所在的68野战军还有些渊源。

    根据□□的指示精神,1975年各野战军进行了调防。原隶属济南军区的第68野战军从驻防的徐州调防到东北吉林省,隶属沈阳军区;原隶属沈阳军区的第46野战军从驻防的吉林省调防到江苏省徐州市,隶属济南军区(后又移防到山东省潍坊市)。

    我所在的第46野战军,不但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功卓著,而且,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一举成名,涌现了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于庆阳等战斗英雄。

    非常巧合的是,在这次战斗中涌现的于庆阳、周登国等战斗英雄就是出在我当兵所在的师。周登国原是我们团特务连的一位班长,后来当了我们师的师长;于庆阳牺牲后,他的妹妹于庆红当了兵,后来在我们军的卫生所当军医。

    话题扯远了,还是书归正传。由于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打垮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为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说,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父亲是1956年初回到祖国的。回国后不久,父亲作为优秀的志愿军战士被保送到原武汉军区的昆明步校深造学习。因这些被保送的同志都是贫苦出身,多数都没有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所以,入校后他们先是进行了一年的文化补习。然后,准备第二年系统学习军事指挥毕业后提拔为干部。正当这批人对未来前途事业充满无限希望的时候,步校接到上级通知,要求这批学员要全部退伍返乡。这批经过战火硝烟、生死考验的志愿军战士,愉快服从上级的指示,很快奔赴全国的四面八方。

    事后,他们才得知,由于志愿军陆续回国后,干部大量超编,再加上国家成立不久,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战争,经济十分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这样的决定。

    假如没有这次突然的变故,按正常的轨迹发展,父亲多年后也许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也许是一位主宰一方水土的地方高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真是太多太多了。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如果真是那样,一个终于逃离苦难,离开了农村那片贫瘠土地的军官,是不可能再找一个农村姑娘为媳妇的,那就可能没有与现在的母亲一段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情缘,更就没有我们兄弟姊妹了。

    父亲是1958年3月退伍回到家乡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回到家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戴。正像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介绍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很快,经人推荐父亲被安排到当时正在家乡的苇河上建设定桥的德州建筑公司工作。也就在这时候,经人介绍,25岁的父亲认识了邻村18岁的母亲。